欢迎访问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园地>>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文化先行 以文育人

发布时间:2020-11-16 20:25:40浏览次数:0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文化先行”为根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结合河北地域特色,深入开展“感知河北”中国文化体验实践课堂活动,对中外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滋养中外学生心灵,涵育中外学生品行。自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的一年间,学院通过不断建设完善中国文化体验实践课堂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以文育人”格局。

一、第二课堂建设情况介绍
       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提出及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河北省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大省,近年来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2019年我院全年接收的学历培养、语言进修、短期学习等各类留学生共计400余人次,来自40多个国家。同时,我院还承担了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和文化培养工作。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适应时代要求极为迫切。
       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角度,文化体验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本身,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地区的资源优势建设文化体验基地,让中外学生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体验文化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来实现,这种体验具有直接性、整体性和情感性。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厚,经济发展良好,拥有众多可作为中外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实践课程的教育基地。河北省拥有以正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曲阳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之城、以吴桥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之乡、以西柏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圣地、以唐山为代表的工业强市等。因此,整合区域优质文化资源,建设文化体验实践课堂,辅助留学生中国文化课教学,是“感知河北”中国文化体验实践课堂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一年中,学院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第一课堂创新建设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针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红色文化”“中国概况”“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族文化”等方面,在全省合作建立了多个文化体验实践基地,如河北省博物院、西柏坡纪念馆、正定大佛寺、君乐宝工厂、衡水老白干酒厂、正定文庙、平山红崖书院、以岭健康城、河北省杂技团、衡水孙敬学堂等,辅助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促进河北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二、第二课堂开展实施情况
(一)开展留学生“感知河北”系列文化实践活动进为

   为增进我校来华留学生对河北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对河北的友好情感和高度认同,学院于2—4月间开展了来华留学生“感知河北”系列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文化先行”的方式帮助我校国际生们认识中国、感知河北。
2月28日,学院组织40余名留学生在君乐宝乳业工业园区开展了“感知河北·工业文化”体验活动。在君乐宝优质牧场,学生们走进国内最大的奶牛文化科普馆和酸奶文化馆,了解了奶牛科学饲养知识和河北乳业发展史;在生产园区,学生们游览了现代化挤奶大厅和世界级奶粉工厂,感受河北现代企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特点。参与活动的留学生对河北企业生产技术和规模的飞速发展大为惊叹,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来自也门的SHAIEA说到“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中国的工厂,技术非常先进,希望我们也能学习这样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3月17日,学院开展“感知河北·城市文化”实践活动,组织30余名留学生参加了石家庄日报主办的“和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一起去植树”活动。活动开始前,留学生们与感动省城十大人物深入交流、积极互动,学习他们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志愿精神。植树活动中,留学生和中国学生通力合作,干劲十足,你一铲我一铲,在欢声笑语中种下了一棵棵绿色的希望。虽然大家肤色不同,语言差异,但保护环境的心意是相同的,都在为文明城市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4月4日,学院组织40余名留学生赴河北省博物馆开展“感知河北·璀璨历史”实践活动,使留学生近距离体验河北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留学生们跟随讲解员参观了《石器时代的河北》、《曲阳石雕》、《名窑名瓷》等6个展厅,古老的青铜器,精致的陶瓷器皿,独具韵味的书画作品,都让留学生们沉醉其中、赞叹不已。来自马里的马里南赞叹到:“河北地区的历史如此悠久,我现在生活学习的这片土地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文化实践活动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河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机会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4月14日,学院组织20余名留学生赴河北省杂技团开展“感知河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现场观看了国家艺术基金、大型历史杂技剧《梦回中山国》。此历史剧以杂技为主要舞台艺术形式,融3D投幕技巧、舞蹈、美术、音乐等手段为一体,是一部有故事、有情节、有艺术张力的舞台剧。留学生们看完演出,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被演员们的高超技艺、全剧传达的中国历史文化所深深折服,更加了解了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和河北的杂技艺术。
       “感知河北”系列文化实践活动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针对中外学生着力开展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把语言学习、知识拓展、文化融合、管理育人等培养目标融入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中,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感知。本学期,学院还将继续立足河北省情,依托丰富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实践基地,促进来华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沟通交流,用“文化相通”推进“心意相通”。


(二)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系列主题活动
       4月—5月,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办为契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组织中外学生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加强对中外学生的国情教育及文化认知教育。
       4月下旬,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留学生的人文交流,展示留学生的风采,学院开展了“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留学生征文大赛,鼓励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自己的来华留学经历,畅谈在华留学感受。在50余篇参赛作品中,留学生将他们在中国的故事娓娓道来:有初来中国、面对文化习惯不同的迷茫与困惑;有克服困难、逐渐适应并融入环境的激动和喜悦;有因喜爱中国文化而立志学习汉语的美满的自信;有即将学成归国对做好两国文化交流的迫切期待……作品中真实的经历、细腻的感受,表现了各国留学生对中国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真切认知和亲身体验,抒发了知华友华的真挚情感。
       5月初,为加强中外学生的沟通交流、互学互鉴,学院启动实施“语伴计划”,140余名中外学生组成一对一学习交流“语伴”,在多文化融合中提升语言实践的能力、增进跨越国别的友谊。在每周四下午的“语伴俱乐部”活动中,中外学生通过互相辅导语言学习、举办认知中国沙龙、编排校园情景剧、排练中文合唱歌曲、开展汉语辩论培训、共赴校外文化实践基地开展文化体验等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了对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的兴趣。
       5月23日,学院举办“同心交流·文明互鉴”中外学生论坛,来自亚、欧、非、美四大洲不同国别的中外学生100余人参加,各国学生代表作了中英文主题发言。几位中国学生在主题发言中分别介绍了京剧脸谱、国画艺术、八大菜系、中国剪纸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自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留学生代表分别介绍了各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国情。在自由讨论阶段,中外学生围绕“青年责任与‘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自由交流发言,留学生们纷纷表达了对自己国家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可与拥护,各国青年一代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光明未来充满信心。
       5月下旬,为进一步促进中外学生深入了解世界时政知识,学院在留学生公寓的共享活动空间开展了“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宣传图片展览,师生们共同设计了20余幅精美的图文海报,重点宣传展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相关知识。“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介绍、“一带一路”多边外交成果、习近平谈文明交流互鉴金句、习近平关于亚洲文明互鉴的“三个期待”和“四个主张”等展示内容有利于中外学生加深对中国倡导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主张的直观认识和理性认同。
       5月24日,正值河北省民俗文化节开幕之际,学院组织50余名中外学生赴冀台联青年文化创业园开展河北民俗实践体验活动。学生们参观了文化创业园各个分展区,依次体验了结绳技艺、传统射箭、绘制脸谱、土布织造等项目,一同观看了传统皮影戏和民间“戏法儿”表演。此次活动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之一,使中外学生学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领略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更感受到现代传媒艺术下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5月25日,由学院承办的第35届科技文化艺术节之“同心交流·文明互鉴”中外学生国际文化节在四方广场举行,数千名师生和市民参加活动,中外学生通过国别文化展示、人文风情表演、特色美食品尝等活动开展“跨文化交流”。近20个国家的留学生以独立展台的方式来呈现自己所在国家的民族文化魅力,他们以本国历史、地理、美食等特色文化元素布置展位,借助于精美的工艺品、传统民族游戏、特色风味美食等宣传本国的文化和风情。中外学生国际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进一步拓宽了中外青年的交流渠道,加深了中外青年的互学互鉴。

(三)开展“传承燕赵文化·感知美丽河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引导学生深层次、多角度感知燕赵大地传统文化和美丽河北发展生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9年暑期组建中外学生暑期实践队深入开展了“传承燕赵文化·感知美丽河北”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理论研讨和实地调研两个阶段开展:理论研讨阶段侧重学习研讨燕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知识;实地调研阶段侧重实地感知美丽河北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成就。
       在为期五天的理论研讨阶段,围绕“河北历史故事”“河北民俗传统”“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河北发展”等专题,中外学生分成4个小组通过阅读历史资料、观看专题视频、分组深入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对河北文化以及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和情感认同,为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切实起到了引导教育作用。在实地调研阶段,实践队先后赴石家庄鹿泉、平山、正定以及邢台等地区开展参观调研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感知河北“工业之美”“文化之美”和“人文之美”,从而增强了文化传承意识、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
       在“河北工业文化”调研活动中,实践队先后赴君乐宝乳业工业园区、中航通飞华北公司和河北敬业集团进行参观学习和走访调研。中外学生实践队员走访了世界级奶粉工厂——君乐宝乳业工业园区,参观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单体酸奶生产车间和国内首家酸奶文化馆,近距离观看了现代化挤奶工艺,充分感受到河北现代企业科技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增强了对中国工业飞速发展的深刻感知。在中航通飞公司,实践队员参观了通用飞机生产组装大型车间和特殊用途改装飞机的研发实验室,观看了中国民用航空发展专题展览,开展了“科普大课堂”专题学习,进一步感知河北民用航空事业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业内领军地位,从这一角度深刻感受到新中国70年来的伟大成就和辉煌发展。在河北敬业集团,实践队员们参观了全国最大的螺纹钢生产基地,现场观摩了增材3D打印技术,体会河北民营企业的发展力量,体验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速度。在参观调研过程中,学生党员全程担任解说,并熟练地运用英语、西班牙语等向留学生进行讲解,并及时做好参观记录和访谈记录,充分起到了骨干引领的作用。


       在“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中,实践队赴燕赵古都邢台开展多项文化体验活动,先后到邢台白酒博物馆、邢台白瓷博物馆、邢台紫金山书院、邢台茶文化基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踩曲酿酒技艺、白瓷手工拉胚、学派文化以及“南茶北植”栽种技术,并组织实践队成员和外国留学生针对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研,在充分体验河北文化之美、人文之美的基础上增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河北美丽乡村”调研活动中,实践队前往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正定塔元庄参观学习,追寻总书记脚步,感受新农村发展,学习塔元庄人不断进取、紧跟党走的时代精神。实践队员们认真参观了塔元庄村史馆,了解了塔元庄村的发展与蜕变;集中观看了塔元庄发展之路的纪录片,感受到了党的新农村发展政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喜人变化和充分幸福感。塔元庄的农业产品电商平台给实践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塔元庄最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成果。

(四)开展“感知河北•学以践行”系列语言文化活动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等多种资源组织中外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感知河北”语言文化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和中国文化素养,更深入推进了来华留学生知冀爱冀和知华友华的情感培育。
       9月22日,学院组织来自巴西、俄罗斯、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9个国家的30余名留学生参加了“2019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这是学院连续第五年组织参加此项活动。此项赛事约1.5万人参赛,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河北电视台进行全程航拍直播,比赛在美丽的衡水湖畔进行,赛道环衡湖一周,途径气势宏伟的园博园。在比赛中,学生们亲身目睹了国内及国际马拉松爱好者积极参与的热情与自强不息的品格,被这种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所深深感染。同时,学生们亲身感受了河北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沉浸于衡水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文化魅力,对河北城市发展有了更生动直观的认知和感受。

   9月28日,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释奠礼在正定文庙隆重举办。释奠礼是一项祭祀孔子的礼仪活动,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教、明德知礼的良好社会风尚。我院组织60余名中外学生全程观看并参与释奠礼活动。在新礼公祭环节,我院中外学生不仅观摩了来自多所学校的中小学生诵读《论语》名篇,还一起敬颂了《论语》经典篇章《学而》。无论是诵读前后对先师孔子行拜师礼,还是一字一句诵读经典的过程,都使中外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礼仪的特点与魅力。在大众致祭环节,同学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进入大成殿向至圣先师孔子和历代先哲、先贤、先儒行祭拜礼。庄严的释奠礼,让中外学生体验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教师和教育的重视与尊重,具化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也增强了中国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自信。

   10月中旬,学院与长城新媒体集团合作,组织留学生参加了央视首部新媒体国际纪录片《丝路大遗址》的演员海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为准备海选,积极主动地学习“丝绸之路”相关知识,从历史的沉淀中感受丝绸之路的千年辉煌,对自古至今世界文化交流发展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对中国当今“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院还组织留学生参加2019“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之配音比赛,不仅提高了留学生汉语实践运用能力,也提升了他们学好汉语的自信与动力。
       11月上旬,2019“白石山”国际登山节暨太极拳交流大会在保定涞源举行,应保定市旅游局之邀,我校外籍教师和留学生8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师生在徒步登山中欣赏了白石山的壮阔美景,在太极拳种展演交流中积极学习太极文化,不仅体验了保定的全民健身热潮,更真切感受了河北“体育+旅游+扶贫”的典型示范城市建设模式带来的融合发展前景。在当地旅游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外籍师生还徒步探寻了涞源“白石山口野长城”,看到留存下的没有经过任何修复的原始遗址,大家纷纷赞叹古人在有限条件下修筑长城的坚韧意志,感叹中华历史源远流长。活动结束后,师生们纷纷表示此行对河北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愈加热爱河北了。

   11月下旬,学院组织中外学生前往衡水孙敬学堂开展传统文化学习与体验活动。丰富多彩的体验课程吸引着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穿古装学戏剧,看皮影知非遗,学茶礼知敬孝,观民俗知民风,亲身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学生们不仅穿上了中国传统服饰——汉服,还学习了拜师礼,在行礼的一举一动中充分感受到中国礼仪之邦的魅力。在百戏坊,学生们身穿色彩鲜艳的戏服,戴上雍容华贵的头冠,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习,零距离体验戏曲文化的魅力。大家还认真观看了皮影戏演出,了解皮影的由来与发展创新,并且兴致勃勃地体验了一把,过足了皮影戏的瘾。在体验了各种不同的文化活动之后,学生们纷纷为中国文化点赞,并表示一定认真学习汉语,进一步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做好来华汉语学习团组语言文化培训工作
       2019年7—9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圆满完成了暑期来华汉语学习团组的培训工作。整个假期,先后有俄罗斯、意大利、美国、韩国、秘鲁等国家的8个汉语学习团组(夏令营)共130余名师生来我校接受语言文化培训。
       为办好各类暑期语言文化夏令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服务保障及安全稳定等方面积极筹划、认真部署。周密的安排、安全的校园、齐全的设施和高效的课堂,使各团组的学员都感到获益匪浅,在提升自身中文水平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对当代中国的认知,多个团组的学员在结业典礼上吐露心声“我以后还想申请到这里学习!”
       学院根据各团组学员汉语水平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初、中级分班教学,初级班侧重日常口语的基础训练,中级班更注重语言能力提升和中国文化知识普及。学院为各夏令营不仅开设了汉语初级口语听力、中高级口语听力、商务汉语等课程,还安排了书法、国画、剪纸、武术等中国文化体验类课程,在提升学员汉语言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语言学习之余,各夏令营团组也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使学员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体会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秘鲁里卡多·帕尔马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先后赴北京孔子学院总部、故宫博物院、长城、北京奥林匹克等地参观体验,感受首都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意大利、俄罗斯、韩国的自费夏令营团组也分别赴河北博物馆、科技馆、正定古城、茶文化博物馆、中医文化馆、白瓷博物馆、郭守敬博物馆等地开展语言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在感知当代河北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浓厚兴趣。
      本年度的秘鲁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孔子学院夏令营是我校与秘鲁里卡多帕尔玛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九年来举办的首届夏令营,得到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也为两校之间的进一步合作交流拓展了空间。俄罗斯贝加尔国立大学赤塔分院与我校有着近20年的友好合作历史,通过每年的暑期汉语夏令营活动,一批又一批的俄罗斯青年学生加深了对中国的感知和认同,其中部分优秀夏令营学员申请了我校的本科及硕士留学项目,有的毕业回国后积极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此外,意大利太平洋外语学院、韩国亚神大学也是近几年与我校密切合作的院校,常年为我校推荐优秀来华留学生源。
      我校的暑期语言夏令营,在帮助国际学生迅速提升汉语水平的同时,丰富了各国青年对当代中国、当代河北的认知。学院的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孔子学院总部相关部门、外方合作院校和培训委托院校的高度肯定与一致好评。


(六)在校留学生疫情期间开展“感知河北”语言文化研习活动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20多个国家的几十名在校留学生积极配合学校各项防疫举措,严格遵守校园各项管控要求,度过了4个多月的校园封闭式生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几个月来持续不断地组织学生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河北”语言文化研习活动,使学生们“宅”在校园里的生活多姿多彩、积极向上。
       “乐学汉语”系列语言学习活动中,汉字书写、口语表达、中文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使留学生们在疫情期间快速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学院老师指导学生们开展了古诗学习及书写临摹活动,在一字一句诵读、一笔一划书写中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组织大家学唱《你好2020》等中文歌曲,引导他们用音乐愉悦心理,远离疫情带来的焦虑不安情绪;指导学生们练习配乐朗诵《河北》等诗歌,纾解紧张情绪,陶冶文化情操。为提升汉语写作能力,学院还组织在校留学生开展了“外国人聊中国”写作征集活动,不少学生以“疫情下的中国”为题材抒发了自己抗疫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当抗疫逐步升级后,留学生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汉语技能积极发声,助力抗疫。几名硕士留学生为抗疫宣传片《你好,武汉!》制作配音作品,本科留学生为致敬战斗中的逆行者而原创诗歌《此行有你我》,均入围河北省留学生抗疫作品推荐评选活动。
       “感知中国”系列文化学习活动中,观看抗疫纪录片、观看专题影片、参观数字博物馆、研讨古典名著等多种活动形式提升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认知。组织留学生观看央视系列纪录片《武汉抗疫日记》,从微观视角了解武汉普通民众真实的战“疫”生活,许多学生还发表观后感,赞赏武汉人民积极乐观的抗“疫”精神;组织学生们参观“河北省博物馆(数字展馆)”,在线上观摩实景,也如同身临其境,品味河北历史文化特色;五一假期时,为排解封闭管理产生的烦躁情绪,学院组织留学生们在公寓共享空间集中观看了《魅力中国》《我们诞生在中国》等系列纪录片电影,了解中国的著名景点、传统美食、艺术瑰宝和民族风俗等专题知识;还观看了纪录片《古城正定》,不仅学习了正定古城的历史文化知识,也更加了解了河北的地域文化特色。学院老师还为学生们制作了《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经典故事学习课件,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故事展开了讨论,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名著阅读能力,更深化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学习。疫情期间,学院还在节庆日为在校留学生赠送了饺子、汤圆、大饼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不仅体现了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师大有我”系列校园实践活动中,学习太极拳、练习中国书法、校园摄影展示、专题沙龙讨论等活动形式为在校的留学生们搭建了多种实践活动平台,充实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中国文化素养。学院组织20余名留学生开展的太极拳习练活动得到了体育学院的大力支持,马剑、孙佐枫、张宁等几位老师每周轮流到校带领留学生开展户外太极拳练习活动,有助于强健学生体魄,树立积极的抗疫心态。学院史洪存老师为学生们开设了每周3学时的中国书法课,在书法知识讲授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初春时节,留学生们自发开展了“我为师大留住春天”摄影比赛,大家漫步校园的各个角落拍摄校园春景,130余幅摄影作品展示了大家对校园的无限热爱。国际劳动妇女节期间,学院还组织开展了座谈交流活动,多个国家的留学生结合本国妇女解放运动和权益维护纷纷发言,或讲述感人故事,或讴歌劳动妇女进取精神等等。学院还不失时机地组织在校留学生学习热议习近平主席给北京科技大学留学生的回信精神,从中感受习近平主席对所有在华留学生的慰问、关心、鼓励之情。此外,疫情期间学院还组织留学生开展了校内徒步比赛、骑行比赛、室内健身操比赛等趣味体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应对疫情的身体素质,还涵养了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
       正是线下各项语言文化研习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校内留学生的抗疫生活,营造了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有效配合了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

三、第二课堂实施效果
       “感知河北”系列文化实践活动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针对中外学生着力开展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把语言学习、知识拓展、文化融合、管理育人等培养目标融入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中,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深刻感知。
       一年来,学院为中外学生提供了理论课堂之外更丰富的实践学习内容,切实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活动中,中外学生互助互爱、真诚协作,不仅搭建了增进沟通的友谊平台,更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进一步加强了对国际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感培育,深化了中外青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构建了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连心桥”。“感知河北”中国文化体验实践课堂建设以整合优质文化资源,为中外学生中国文化教学完善课堂体系、促进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兴趣等提供实践支撑。与此同时,本项目对于挖掘我省区域文化资源、扩大区域文化国际影响、提高我省高校留学生招生规模以及国际化进程也有意义。
       今后,学院还将继续立足河北省情,依托丰富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实践基地,促进来华留学生与中国社会的沟通交流,用“文化相通”推进“心意相通”,继续打造好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体系。